下面的選項,請你用直覺選出其中一邊,不要猶豫,盡快的作答。就算沒有明確的答案,那也請你選出其中一邊。準備好了嗎?那就開始了:
關於下列食物,你是否喜歡呢?
一、魯肉飯
A.喜歡 B.不喜歡
二、牛肉麵
A.喜歡 B.不喜歡
三、麥當勞勁辣雞腿堡
A.喜歡 B.不喜歡
四、挫冰
A.喜歡 B.不喜歡
五、烤蜘蛛
A.喜歡 B.不喜歡
六、希臘料理
A.喜歡 B.不喜歡
七、伊拉克拉麵
A.喜歡 B.不喜歡
做完了嗎?讓我們來看看結果吧:
其實剛剛這個遊戲是騙你的啦~~~(咦?)
你有沒有發現呢,前面四道料理是你曾經吃過的,但是後面三道料理,我想你應該沒有接觸過,甚至最後一道我也不知道有沒有,因為那是我亂掰的。
但是,你有沒有發現,就算是後面三個你所不知道的料理,你還是有辦法很快的選出喜歡或是不喜歡,即使你根本不知道它嘗起來怎麼樣。
其實這個小遊戲,改編自黃柏嘉老師在張老師訓練課程當中的小活動。根據老師的說法,如果你把眼睛矇起來去嘗,烤蜘蛛其實還蠻好吃的,它的味道有點像是炸過的滷味,酥酥脆脆的。
但是,為什麼我們能夠在從來沒有嘗試過之前,就說某樣東西喜歡或不喜歡呢?
因為,我們常常都忘了,在喜歡跟不喜歡之外,還有一個選項叫做「我不知道」;而我們常常把我們所不曾嘗試過,但是和我們想法不同的東西,視為討厭的。
其實,當別人問我們喜不喜歡什麼東西的時候,我們如果沒有嘗試過,是可以回答我不知道,因為我沒有試過的。
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台大是否要成立BDSM社團的爭議。你看過BDSM嗎?你了解BDSM是什麼嗎?雖然這不是我在這篇文章所想要探討的主題,不過由於這是一個很時事的例子,所以我決定把它放在這邊。我記得在新聞裡面看到了一段這樣的描述,在社團輔導審議委員會上,「有教授拿手機播放性虐待A片,天馬行空描繪若社團通過後,會有學生被綁在樹上、下體插酒瓶的公開性行為發生。」[1]
他顯然對BDSM很不了解,卻急著用情緒化的反應來反駁他所不了解的事情。
聽到BDSM,聽到變裝癖,聽到同性戀,為什麼許多人常常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呢?
那是因為我們的情緒,讓我們覺得這些事情是很噁心的,而且我們也不曾去體驗過他們的感受,就將我們這樣的情緒,化為我們的價值觀,然後加以鄙視、排斥。
在詳細解釋這一段話之前,我想邀請你看一部影片,一部關於「跨性別、同志、性別認同」的影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URZDKcuz7Y[2]。
看完了之後,我在猜,你應該也跟我一樣,有很深的感觸吧。如果你對這一些議題有興趣,我會再推薦你去看一部電影:《為巴比祈禱》[3]。
我想,當我們在看到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之後,我們總是會有一些不同的體悟的。
試著讀讀下面這兩個故事吧,不過再讀故事之前,我希望你能先做一點準備。
我不要你沏上一壺茉莉香片[4],也不要你播上一曲《stand by me》[5],我希望你能找一首能夠沉澱心情的抒情歌,若是你嫌麻煩,那也沒關係,我這裡可以給你一個久石讓的抒情合輯,聽一聽吧,讓心情沉澱一會兒。
有一個原住民少年,他從小在部落裡面長大,很講義氣。他就讀某一間師專,卻因為他不擅長讀書,課業不好,面臨被退學的邊緣。有一天,他朋友到他的宿舍玩,帶了兩包香菸來,這個原住民少年從來不抽菸的,但是他朋友抽菸。朋友在宿舍陪他聊著日常生活得事情,聊聊部落裡面祭典將至,大家興高采烈得事情;聊聊他們要在今年的運動會,拿出最好的表現來。聊著聊著,他朋友有事情先走了,卻忘了把抽完的菸蒂帶走,這時教官剛好來了,看到地上的菸蒂,就狠狠的罵了他一頓。講義氣的這位少年,並沒有告訴教官實情,而是把責任擔了下來。這下他又吃了一隻大過,真的要被退學了。他和他父親商量的結果,覺得這樣也不是辦法,於是休學一年,到台北打工去。
到了台北之後,他找到了一家職業介紹所。職業介紹所的老闆向他收了一筆仲介費,之後安排他到一家洗衣店去工作。這個少年非常的不滿,因為他在報紙上看到的內容,說是會安排他到一家大餐廳工作,包吃包住,卻得到這樣的安排,所以他非常不能理解,但為了工作,他還是忍下來了。
到了洗衣店之後,老闆說,為了保證他不會半途離職,向他收取身分證來保管,做為工作的交換,並安排他住在一個小小的角落裡。日子一天一天得過去了,少年工作的非常辛苦,而老闆又時常對她冷嘲熱諷;在那一個年代裡,漢人對於原住民是非常不了解的,當老闆發脾氣,責怪他表現的時候,總是會罵他番仔番仔,平時也是番仔番仔的使來換去。少年對此非常的不滿與憤怒,卻只能默默得忍耐著。
到了發薪水那一天,老闆說,你來這邊的吃住,我也要從薪水扣,而且平時工作有出小差錯的地方也要扣薪。這樣算一算,這一個月來打工所賺的那些錢,在扣掉這些扣款,以及職業介紹所的仲介費之後,他還倒虧了一些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少年非常的生氣,也非常得難過。
少年走到了河邊,一個人在那裡孤單的喝酒。喝著喝著,他決定要離職而去,反正部落就要祭典了,回去也好。於是他回到了洗衣店,想要跟老闆要回身分證。老闆當然不願意,這樣一個廉價勞工,要去哪裡聘呢?少年決定自己找回身分證,卻被老闆狠狠的打了一拳,甚至拿刀要威脅他。少年十分的驚恐,又早已氣憤不已,就在這樣複雜的情緒之下,他和老闆發生了扭打,卻失手將老闆打成重傷,這時候聽聞爭執聲的老闆娘,抱著孩子從二樓下來查看,發現了這一幕,加入攻擊少年的行列,卻在一陣慌亂之中,也被少年給打倒在地。
就這樣,老闆一家三口都重傷身亡了。少年在徬徨無助之中,打電話向警察自首。
「我殺人了。」
看完了這個故事之後,不知道你的心情怎麼樣呢?應該是很複雜的吧......。
沉澱一下吧,之後,我們在來看看,下一個故事。
這一夜的台北非常的不安寧。
聽說有一家洗衣店被滅門了,一家三口都被殺害了,連小孩子也不放過。
現場血跡斑斑,三具冷冰冰的屍體倒在那裡,血肉模糊。血跡濺滿了整個洗衣店,凌亂不堪。採集現場的鑑識人員看到之後,都忍不住打了幾個寒顫。是怎麼樣的深仇大恨,讓人把一個美滿的家庭,就這樣毀滅了呢?
兇手還沒有被抓到。這麼兇殘的兇手,居然還在台北市裡,簡直讓人不寒而慄。不知道他會鎖定誰,做為下一個目標呢?是不是無差別殺人,還是單純的仇殺呢?兇手會不會是一個精神病患,還是一個冷酷無情的變態?警方還在追緝當中。
恩,故事說完了。後面這一段,是當社會上發生了重大案件時,常常會出現在報紙上的段落,而前面這一段呢,則是改編自官鴻志的《不孝兒英伸》[6-1][6-2],一段真真實實發生過的案件,當時,湯英伸被判了死刑,引起社會軒然大波,這位台灣最年輕的死刑犯,讓社會開始去重視種族議題。
這兩段,描述的是同樣的事件,但是卻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。我想,這也給了你,截然不同的心情與感受吧。
好了,回過頭來看看,我前面所寫的那段話吧。我們的情緒,是怎麼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的呢?
我相信,所有的價值觀,都來自於情感。當我們發生了一件情緒事件時,我們往往會對他做出一些解釋,當我們看到有人在吃蜘蛛時,會覺得這很噁心,所以我們會說我們不喜歡,儘管你根本沒有吃過蜘蛛;當我們發現有人在砍人時,會覺得他很可惡,於是透過應報理論,覺得應該判他死刑,儘管你根本不了解他的背後是多麼的悲慘。
我相信,一個人如果能夠過得幸福快樂,是不會想殺人的。那絕對不是你跟他說殺人是錯的,這麼簡單的事情。
如果你對我的文章覺得反感,覺得很冷默很不能接受,那我在這裡跟你說一聲對不起,真的很對不起給你這樣的感受。
不過我會這麼做,是有我的用意的。我希望,能夠讓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深刻的去體驗自己的情緒變化;希望正在閱讀文章的你,能夠藉此來了解到,我們的情緒,是怎麼型塑我們的價值觀的;因為,所有的價值觀,都來自於情感。(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寫的這篇文章,不過我希望你先把眼前的這篇讀完)
為什麼我們的價值觀,會來自於情緒呢?如果從大腦結構來看,會是這樣的。早在我們的理智發展出來之前很久很久,我們的情感,早在爬蟲類身上,就被演化出來了,那是一個神經心理學稱為爬蟲腦的部分,也就是所謂的邊緣系統(limbic system);而掌管理智的腦區,也就是所謂的前額葉(prefrontal cortex,PFC),則是到了演化很後期才出現。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的理智永遠趕不上情感的變化。為什麼我們總是愛上不該愛的人?為什麼我們總是拖到最後一天才做作業?為什麼我們總是沒辦法往正面想,儘管負面情緒常常給我們很大的壓力?我想,都是來自於這個原因吧。
但是,先別急著給自己貼上情緒化的標籤,有了這些情緒,並不是什麼壞事,他們會被演化下來,只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已,從生理學上的角度來看,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啊!所以我們會那麼急著責怪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,急著區分內群體(inner group)和外群體(outer group),並不是什麼值得被譴責得事情。
而我寫了這一篇文章,正是希望帶著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回去看看,你的情緒是怎麼影響你的想法的。當我們能夠更了解自己身上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之後,我想,很多的事情會變得更加明朗的。而我相信,每一個人都有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,只是我們平時沒有去加以注意罷了。
但是要改變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尤其當我們陷在情緒裡面的時候,那就更加的困難了。我想,每一個正在閱讀的你,也都經歷了不少挫折吧。面對自己和他人的價值衝突,我們也都試著讓自己理性一點了,但是有時候事情就不是那麼順利。明明知道理性一點會比較好,但是在那個爭執當下,就還是忍不住做出了讓自己後悔的事情。不過那也沒關係,讓自己變得更好,是需要時間的。
在這裡,我想舉兩個關於過去的研究,一個是關於愛情的,一個是關於親子教養的。這兩個研究,給了我很大的啟發。在一段愛情裡,如果我們越是想著要找到靈魂伴侶,那麼這一段感情變糟的機會就比較高;如果我們想著,即使遇到挫折也沒關係,那麼我們就越能一起面對這段感情的不完美,並且鼓勵彼此進步。因為,當一段感情被視為靈魂伴侶的時候,我們會無法接受那一些不完美,覺得對方不是自己的靈魂伴侶,反而更容易陷在挫折的漩渦裡(Lee & Schwarz, 2014b)[7]。同樣的,在一段親子教養裡,與其誇讚孩子很聰明,不如誇讚他很努力,因為如果只有在表現好的時候才能獲得誇讚,那麼當孩子表現不好時,他們就不會獲得稱讚了,因此,他們會很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;但是如果是鼓勵他們的努力,他們就不會把失敗視為失敗,而是視為成長的一部分,也比較不容易受到挫折的影響[8]。
這兩篇研究,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,它告訴我們,真正讓我們成長的,是我們把生命視為一趟充滿酸甜苦辣的旅程,而不是被完美與不完美。即使挫折難免讓人難受,但是,我們的生命,遠比那些挫敗來得豐厚許多。我想,透過影片能傳達的,也許比文字還多,在這裡,我想分享一個影片給你:〈你比你想像的還美麗〉[9]。
我想,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每個你,你所經歷過的生命故事,都很美麗。
下一次,當你和他人又發生價值觀上的衝突時,試試看,別用對錯來決定一切,我想,除了喜歡和不喜歡之間,那一個我不知道,但是我想去看看你的故事、去聽聽你的心聲,那些是很重要的。當你又急著想要反駁對方時,請先回到自己身上,試著告訴自己,他有他的故事,她有她的經歷,我還不了解,先別急著下定論。傾聽,才是溝通的開始,就如同孫中興老師說的,買個膠帶把自己嘴巴貼起來吧!不先聽聽別人在說什麼,又何來溝通呢?[10]雖然這麼說是誇張了點,但卻中肯的點出了溝通的精隨。
而在我們能夠正向的看待自身的經驗之後,我們就更能敞開心胸,去聽聽別人在說些什麼,為什麼會有這些價值觀;而這一些喜悅,才能夠真正的幫助我們成長(Fredrickson,2001)[11]。畢竟當我們過得不好的時候,是很難敞開心胸去傾聽別人的,能夠給予自己更多的鼓勵之後,也就會更願意去傾聽別人的故事了。我想,這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間,很重要的一座橋樑吧。
雖然你不能做我的詩,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[12];但是,我們能夠透過了解彼此的詩與夢,讓生命變得更加豐富、更加美麗。
(已取得本人授權使用XD)
延伸閱讀
[1]中時電子報〈開放體驗 台大皮繩愉虐社:安全無虞〉
[2]youtube影片:(跨性別、同志、性別認同) 愛你愛我愛自己 Love Myself
[3]為巴比祈禱,一部感人的同志電影,描述一個同志如何被社會與家庭排擠,最終走上絕路,後來他的家人又為他做了些什麼,讓大家更了解這個議題。內容介紹摘錄自維基百科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4%A9%E4%BD%91%E9%B2%8D%E6%AF%94
[4]張愛玲《茉莉香片》
[5]朱天心《想我眷村的兄弟們》
[6]官鴻志《不孝兒英伸》
[7]Lee, S. W. S., & Schwarz, N. (2014). Framing love: When it hurts to think we were made for
each other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, 54, 61-67.
[8]摘錄自 ETtoday〈誇讚「你好聰明」 美研究:反而會侷限小孩發展〉,原文: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40929/407186.htm
更詳細的介紹請看
http://www.huffingtonpost.com/tracy-cutchlow/why-some-kids-try-harder-and-some-kids-give-up_b_5826816.html?ncid=fcbklnkushpmg00000063
以及
https://alumni.stanford.edu/get/page/magazine/article/?article_id=32124[9]多芬廣告 - 妳比妳想像的還美麗
[10]孫中興老師的名言佳句,轉載自:
http://blog.xuite.net/bsbc/blog/9567055%E5%AD%AB%E4%B8%AD%E8%88%88%E6%95%99%E6%8E%88%E7%9A%84%E5%90%8D%E8%A8%80%E4%BD%B3%E5%8F%A5
[11]Barbara L. Fredrickson(2001).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: The broaden-and-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.Published in final edited form as: Am Psychol. 2001 Mar; 56(3): 218–226.
[12]胡適〈夢與詩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