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

finding humor,finding creativity



也許你也常聽到,幽默,是生活中的調味劑,有了幽默,可以讓生活更輕鬆。
也許你也常聽到,幽默,是選擇伴侶的必要條件之一,有許多人都希望能找到一個有幽默感的伴侶。

但是,幽默是一個怎麼樣的東西呢?如果一個人不幽默,他是不是就注定forever alone?

過去關於幽默的研究有許多的學派,而很多理論也都遭受許多的質疑,不過我寫這一篇文章,並非要探討幽默的理論孰對孰錯,而是想來談談,怎麼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幽默。

大約兩年前,我國的陳學志教授,因為一篇有關於幽默的文章登上了《Neuroimage》[1],這是一個學術界知名的腦科學研究期刊。陳學志教授對於幽默的觀點,是採取失諧─解困理論(incongruity-resolution theory)的觀點。在他的fMRI研究中發現,當我們讀到一則笑話時,大腦會經歷「失諧」、「解困」、「回饋」三個階段,並且由不同的腦區處理,前兩個階段都屬於大腦皮層的管轄範圍,而最後一個階段則是由邊緣系統來做處裡。

當一個笑話進入大腦的時候,會先進入第一個階段「失諧」:我們的大腦會無法理解它的意思,因為它並不符合過去大腦裡面所貯存的那些訊息。接著,在第二個階段裡,該理論稱之為「解困」階段:如果我們的大腦能夠順利處理這項資訊,則能夠理解這則笑話的意思。再經過這兩個階段之後,訊息最後會被送到邊緣系統去,產生一個「回饋」,使得我們產生愉快的情緒反應。此時,我們大腦會產生腦內啡(endorphin)的分泌,而這一個激素往往能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,就如同運動過後一般的興奮狀態(Chan  et al,2012)

如果熟知神經科學的讀者可能會發現,除了運動和笑話之外,腦內啡也常常在愛情裡面分泌,會帶給我們一種愉悅的感受。我沒有讀過相關的研究,不過我猜,也許人們喜歡跟有幽默感的人談戀愛,就和運動之後容易對身邊的異性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一樣,我們將腦內啡的分泌,歸因(Attribute)為一種愛上對方的感受吧。

但是,幽默感是否能夠被培養呢?如果從失諧─解困理論的結構來看,幽默感的精隨就在於創造力。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?因為一個人要覺得對方說的話很幽默,就代表對方說的話,讓她產生了一個失諧─解困的歷程;而什麼樣的話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歷程呢?是必是一些跳脫平日思考框架的話語吧!生活在同一個生活圈裡,你習以為常的東西多半也是我習以為常的東西,因此,彼此間的框架都差不多大,想要跳脫這樣的框架,是必就得讓自己的思考不受過去的經驗所束縛,也就是思想要很有彈性。

過去的認知心理學研究,將我們的訊息處理歷程分為兩個系統:system 1跟system 2。system 1負責處裡的歷程是比較聯想的、發散的、潛意識的、自動化的訊息處理歷程,而這類歷程,其實就是過去的經驗不斷累積而成,組成這些歷程的神經,已經緊密的連結在一起,貯存在大腦皮質的深層,不需要經過大腦皮層表層的處理,不需耗費認知資源來運作,它就會自動處理了。就好像你看到你親密的兄弟或是閨蜜,不需要特別去思考,就能叫出對方的名子。

system 2則是負責處理整合的、目標導向的訊息處理歷程,而這一歷程,必須耗費較多的認知資源,訊息處理也得經過大腦的表層,必須刻意的去處理它。例如你在遇到了一個很久不見的老同學,努力回想他的名子時,就是透過了這樣的歷程(整理自連韻文老師102學年度第二學期所開設的"人類行為與認知"上課講義)。根據我們連老師的說法,她認為創造力就是這兩個系統間轉換的彈性,轉換的彈性越大,則我們越有創造力。

為什麼老師會這麼說呢?我覺得是因為system 1代表的是一些發散性思考,這些思考可能會很天馬行空,雖然有創意但未必符合現實,所以還要有system 2來整合才行;但是如果只有system 2的話,這個人就會變得很死板,非常的理性卻不帶任何樂趣。因此兩個系統間轉換的彈性,才是創造力的來源。



在過去的創造力研究中,也將創造力分成兩個面向,分別為「新奇性(novelty)」和「適切性(appropriateness)」;新奇性的指的就是和原本我們習慣的不同,有一種創新的概念;而適切性則是就某一個情境底下是適合的,那麼就是有適切性的。

由此看來,創造力同時包含了新奇跟適切的兩個部分,「適當的創意叫幽默,過度的創意叫白目」,我們的創造力,在跳脫框架的同時,也不能跳脫的太多,否則旁人恐怕只能乾笑,為你捏一把冷汗了。

至於創造力能不能培養呢?我想,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先讓大家看看一張圖:

你,看到了什麼?












兩顆蘋果
什麼?你說什麼?
兩顆蘋果
你確定是兩顆蘋果?
恩,對,兩顆蘋果

好,我們現在從背後來看看,這是什麼:

登登登 登

登登登 登

登登登 登




什麼,你說不要登了?


好吧,就讓你看看




登登,兩顆被咬過的蘋果

對,兩顆被咬過的蘋果

有沒有shock一下的感覺?(還是你其實偷偷在婊我的梗很爛)
不過沒關係,這個梗不是我發明的
而是日本心理學會理事長Takao Sato桑,在今年心理學年會用的梗(你還要婊梗很爛嗎?還不快吞回去!)。

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我們遇見事情時,總是用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來處理,所以我們不會去想,蘋果背後到底怎麼了,只是認為它們是兩顆蘋果而已。而創造力,就是跳脫了原本那個習以為常,讓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而已。每次看到報紙上報導,有人做出了什麼樣的創意發明,你是不是也曾跟我一樣,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,要我想我也想的到?但是,仔細想想,咦,不對阿,我平常又不會把這兩個東西連想在一起,為什麼人家就做出來了呢?

因為阿,創造力就是一個這樣的東西,從我們舊有的基礎上,發想出更多的東西。你一定很好奇,創造力要怎麼培養,為什麼我一直不說呢?其實阿,創造力就是一個腦神經激發的過程,把許多平常不會連接再一起的神經給打通了,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,氣血舒暢(關於神經是如何改變重塑的,我在這一篇寫的比較詳細)。

神經,就好像山裡面的道路一樣,很多人一直走,就會走出一條路來,很少人走,就會長滿青苔,漸漸被雜草覆蓋。而神經怎麼樣才會長出新的道路來呢?就是我們不斷的使用他,那麼他的神經連結就會越長越茂密;如果我們不斷往過去不曾想過的地方想,那麼我們遇到事情時,就不會只採取過去的想法了,而是變得更有彈性,更多變化,把許多不曾連結在一起的神經同時活絡起來,這樣的彈性,讓我們能夠想到許多大家不曾想過的事情。久而久之,你也將變得更有創意,更加幽默。

到這裡,我好心的(?)幫大家整理一下重點吧:

一個人要有創造力,那麼必須要有新奇性,也就是要多想想,我們平常不會去想到的東西。

但是在想這些平常不會去想的東西時,也不要太過於脫離現實脈絡,當然在藝術的脈絡上你可以天馬行空,(尤其當你已經成名時,在白紙上點一個點也可以成為藝術品);但是在把妹的時候,如果太過於天馬行空,可能很快的就變成了拒絕往來戶,連修電腦遞茶水的好人都當不成。所以也要符合適切性!

如果你不夠幽默怎麼辦?沒關係,你可以多看看吳宗憲怎麼講話的(?),或是多看一些笑話,試著想想看,下次遇到什麼樣的情境,怎麼講會變得比較幽默。即使被失敗了、冷場了也沒關係,這只不過是這一次的失敗,並不是你這個人的失敗,你還是可以繼續嘗試下去;而你新的神經連結,也會讓你變得一天比一天厲害。



用一段連韻文老師上課講的概念收個尾:
有創意的人,可以很內向也可以很外向,可以很男性化也可以很女性化,可以很嗨也可以很安靜‧
總之後面就是劈哩啪啦一大串,不過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,就是:「一個有創意的人,他的彈性是很大的,不會把自己侷限於一個特定的面貌」,每一個人,都有自己比較常出現的面貌,但是不代表,一定要把自己侷限在那個面貌裡面。試試看吧!如果你是很外向的人,試著一個人出去散散步;如果你是很內向的人,試著去和班上陌生的同學說說話。試著去品嘗,另外一種人生的味道。你將會發現,更多你不曾想過、看過、體驗過的人生,也會了解,和你不同的人,是怎麼樣領略世界的風景的。






好了!如果我現在再給你看一次那張圖:
你,看到了什麼?

你一定不會再跟我說是兩顆蘋果了吧?而是會開始猜測,它後面到底有什麼?會不會有蟲呢?會不會被切過呢?會不會它其實是柳丁的偽裝?還是它會張開嘴巴跟你說hello呢?


好了,我已經幫你打開了創意思考的一個開關,再來就靠你自己努力了~




延伸閱讀
Chan, Y. C., Chou, T. L., Chen, H. C., & Liang, K. C.(2012).Segregating humor comprehension and elaboration process of verbal jokes: An fMRI study.NeuroImage,61(4), 899-906.

M. Csikszentmihalyi (1999) Edited extract from R. Sternberg (Ed) (1999) Handbook of Creativity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313–35.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